关于对《常州市深化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
为进一步增强文件制定的透明度,提高办文质量,现将《常州市深化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全文在网上公布,广泛征求意见。您可在2025年3月14日之前将自己的意见或建议以书面或邮件方式提交。感谢支持!
通信地址:常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信息化发展处
电话:0519-85681295 传真:85681234
电子邮箱:sgxjlhrhc@163.com
常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2025年2月28日
常州市深化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江苏省深化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围绕构建“1028”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化制造业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网络化联接,全方位赋能制造业降本、增效、提质、减碳,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竞争力和韧性,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主要目标
到2027年,全市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实现“百千万”目标,即建成100家先进工厂、树立1000个行业典型场景、实施10000个企业微改造项目,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全覆盖;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成效深化,工业企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效益进一步提升,绿色发展和本质安全水平迈上新台阶,智改数转网联新模式、新业态活力迸发;制造业综合实力和竞争力进一步增强,“1028”产业体系建设更加完善,新型工业化走在全省前列,打造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城市示范。
二、重点任务
(一)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
1. 高标准打造样板标杆。围绕工厂建设、研发设计、生产作业、生产管理、经营管理五大环节,挖掘诊断数据价值。重点面向新能源、智能装备、数字信息等产业集群,支持企业实施改造升级,推动智能工厂建设由标杆选树向普及推广转段。到2027年底,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化改造全覆盖,达到基础级、先进级、卓越级、领航级智能工厂水平的规上工业企业覆盖率分别约为50%、10%、5%、1%;重点培育支持100家江苏省先进级智能工厂;力争创建国家卓越级智能工厂10家、领航级智能工厂1家。(责任单位:市工信局;以下均需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和常州经开区管委会落实,不再列出)
2. 全环节普及场景建设。完善常州市“智改数转网联”场景库,围绕国家智能制造典型场景开展数智精益管理、质量精准追溯等场景建设。深入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设备实时监控与预测性维护、质量控制等场景的应用,大力推广面向加工码垛等场景的工业机器人应用,试点推动人形机器人参与生产制造,加速建设面向复杂产品加工、装配的人机协作场景。面向“1028”产业体系建设“一链一样板”,每年遴选28个“样板场景”。到2027年底,全市新增1000个“智改数转网联”典型场景,其中“工业机器人+”场景300个、“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应用场景50个,以场景建设带动智改数转网联试点县区建设。(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
3. 宽领域推动改造落地。开展全市制造业智改数转网联评估监测,每年推动不少于列入统计监测的规上工业企业数量的10%参与通用指标等自评估。强化中小企业智改数转网联项目跟踪管理机制,深入开展以微改造为核心的项目管理,鼓励重点园区乡镇依托本地特色产业集群,探索通过统一开发、市场公开招标、集中推广等模式,落地软硬件改造产品,重点落地一批轻量化、低成本、可复制的“微焕新”项目。到2027年底,推动实施1万个“微焕新”项目。持续支持企业开展智能化数字化改造项目,每年择优支持对设备及软件投入较高且取得明显技术改造成效的企业。(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统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中小企业转型提质行动
4. 分类推进创新型中小企业转型。以精益生产为核心,面向财务管理、产品设计、生产管控、仓储物流等场景,靶向推动创新型中小企业运用低成本、易操作、基础性数字化工具,实施设备和业务上云,实现单个细分场景的有效落地。完善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建设标准,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样板展示功能和辐射带动效应的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到2027年底,创新型中小企业实现初始级及以上数字化转型全覆盖,争创国家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1家。(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数据局)
5. 分级推进专精特新企业转型。支持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开展规范级数字化转型,利用数字化手段重塑企业的业务模式、技术范式、组织方式和文化意识,降低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等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提升企业竞争力。支持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开展集成级数字化转型,持续提升数字化基础、制造、管理和成效水平,打造先进制造与智能制造融合新样板。到2027年底,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现规范级及以上数字化转型全覆盖,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实现集成级及以上数字化转型全覆盖。(责任单位:市工信局)
(三)信息设施更新改造行动
6. 优化企业内外网络建设。加强5G融合应用技术研发,深化5G+AI赋能行业智能化变革,推进5G与边缘计算、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深度融合。加快5G-A商用网络部署,按需推进5G网络向5G-A升级演进,优化宽带、数据中心、云平台、边缘计算节点、智算基础设施等建设,提升网络承载能力,推动江苏溧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园区建设“万兆园区”。支持工业企业灵活部署5G专网、互联网协议第6版(IPv6)、工业PON、时间敏感网络(TSN)等技术应用,促进信息网络与控制网络融合,助力生产要素广泛互联和数据互通。到2027年底,省级以上开发区、高新区60%建成“万兆园区”,培育省级以上5G工厂10家,争创国家级“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数据局、市国资委)
7. 增强公共算力服务能力。鼓励钟楼大数据产业园、武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常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常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先进制造业集群核心承载园区数字化转型,建设商用级专用园区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边缘计算、通用计算、智能计算等算力中心,建设全市一体化算力调度平台,支撑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和“1028”产业体系应用。到2027年底,全市建成5G基站2.7万座,算力中心标准机架数达4万架,智算规模达1000PFLOPS,统筹智能算力不少于2000PFLOPS。(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数据局、市国资委)
8. 壮大工业互联网平台。引导规上工业企业加快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推动业务流数据综合集成、可视化和智能分析,优化企业经营管理决策;鼓励天正工业、苏文电能、皓鸣信息、微亿智造等龙头企业和重点平台企业沉淀行业机理,开发标准化、模块化解决方案,建设行业级和区域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新能源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动力及储能电池、新型电力装备等产业链链主企业深化跨行业、跨领域能力,建设具有国内影响力的“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到2027年底,创建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20个。(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数据局)
(四)先进技术应用普及行动
9. 开展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攻关。依托龙城实验室、江苏中科智能科学技术应用研究院、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等科研院所,聚焦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通用视觉、AI芯片、大数据处理与分析等,开展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等。加强企业创新平台建设,推进企业平等创建人工智能领域重点实验室、联合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企业创新平台建设,聚焦大模型基础架构、关键算法、数据技术、人工智能融合应用等核心方向,重点开展生成式网络架构、认知推理、对齐调优等创新算法研发,大语言模型、大视觉模型等大模型研发以及通用人工智能平台等技术研发。(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发改委)
10. 统筹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应用。坚持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深度挖掘AI智能终端产品研发、工业设备理解交互、智能决策分析等应用场景,鼓励企业提升工业质检、设备运维、供应链优化等核心环节智能化水平,推广一批工业专用小模型和成熟应用解决方案。围绕工业母机、工业协作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影像设备等领域,推动人工智能领军企业与制造业链主企业合作,构建“1+7+N”生态体系,重点布局行业应用大模型。支持企业申报国家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典型应用案例。(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数据局、市国资委)
(五)产业发展赋能提升行动
11. 促进智能装备推广应用。持续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编制智能装备领域产业短板技术和装备清单,建立重大装备攻关项目储备库。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联合体,加强产学研协作攻关,集成开发智能化成套装备(生产线)和智能网联装备。鼓励省级以上开发区等重点园区及乡镇综合运用首台(套)重大装备政策,聚焦工业母机、工业机器人、智能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工业级智能终端等产品,突破一批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和整机装备,加快培育优秀智能装备服务商。到2027年底,培育省级首台(套)重大装备20个以上。(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
12. 加速工业软件更新换代。加快开发首版次高端软件,大力发展国产工业软件、工业控制系统和工业应用,加强优秀工业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供给,支持关键领域“补短板”攻关成果纳入首版次软件推广目录。加强数字化转型领域标准研究和知识产权服务。聚焦中小企业转型痛点难点,鼓励服务商研制小型化、快速化、轻量化、精准化产品,降低中小企业数字化应用门槛。到2027年底,全市工业软件产业规模超过65亿元,培育优秀工业软件企业10家,推广优秀工业软件产品和解决方案、首版次软件产品20项。(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国资委)
13. 加快数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引育一批智改数转网联解决方案、核心科技创新领域人才团队,构筑产业人才矩阵。支持高等职业院校、重点企业等建设数字人才实训基地,培育数字工匠、数字工程师等技术技能型人才,推动创建国家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组建智力资源池,打造数智专家团队,组织开展专家指导和辅导培训。定期组织企业经营管理者和一线员工参加数字化培训,深化数字化转型认知,提升数字素养和技能。(责任单位:市委人才办、市人社局、市工信局、市科技局)
(六)安全生产保障护航行动
14. 健全网络和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加强“1028”产业体系网络和数据安全需求分析,引导安全企业面向中小企业提供安全可靠的轻量化、低成本和易使用的网络和数据安全产品。深化工业互联网安全分类分级管理,建立市重点联网工业企业清单,完善定级防护、监测预警、信息通报等工作机制。推动智能工厂企业工业信息安全诊断全覆盖,指导工业企业落实数据安全主体责任,应用安全态势感知、多层次纵深防御等技术,加强重要数据目录备案管理与防护、风险监测和应急处置。加大工业信息安全宣贯力度,每年举办工业网络和数据安全培训等活动不少于1场,到2027年底,培育工业信息安全星级安全防护企业60家。(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数据局)
15. 加快智改数转赋能安全生产。结合危化、钢铁等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生产需求,提供“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技术支撑,支持企业面向危险作业操作、过程管理等业务,加快智能传感器、巡检机器人等产品应用,实现危险作业环节少人化、无人化。鼓励化工等各类园区、企业建设数字化安全管控平台,增强安全生产感知、监测、预警、处置和评估能力,实现对重点场所、重点设施在线监测、动态评估和自动预警,提升安全生产水平。(责任单位:市应急管理局、市工信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制造强市工作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推进全市智改数转网联工作,建立市区联动的工作推进机制,研究部署重大事项。市工信局设立智改数转网联工作专班,具体落实智改数转网联工作,开展实施成效监测和分析评价;组建市“智改数转网联”战略咨询专家委员会;各辖市区因地制宜出台差异化政策,形成工作合力。(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发改委等)
(二)加大政策支持。用好市工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支持企业开展智改数转网联。各地区在市级财政补助的基础上,相应安排资金给予协同支持,形成政策叠加效应。加大数字化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政策宣贯力度。鼓励金融机构研制面向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专项产品服务,设立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专项贷款,拓宽中小企业转型融资渠道。(责任单位:市工信局、市政府办、市财政局、市税务局、人民银行常州分行、常州金融监管分局)
(三)强化宣传报道。常态化开展智改数转网联关键指标统计监测。及时总结智改数转网联经验做法,每年征集一批实施成效明显、可复制可推广的优秀转型案例,建设智改数转网联典型案例集。持续打响线下“智改数转网联进园区”、线上“智改数转网联向未来”两大宣传品牌,讲好企业转型故事,引导中小企业看样学样。(责任单位:市委宣传部、市工信局)
(四)优化公共服务。以乡镇(街道)、重点园区为单位,持续壮大智改数转网联辅导员队伍。建设供应商资源池,编制优质解决方案、重点产品、服务供给清单。培育一批研发设计、智慧物流、检验检测等功能性平台。鼓励行业协会积极对接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等载体,组织企业参加政策宣贯、供需对接、人才培训、参观学习等活动。(责任单位:市工信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