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在全省企业技术创新工作推进会上,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研究院正式发布江苏省地区制造业创新指数评价报告(2023)。
报告秉承系统科学、导向明确、数据可靠、结果可比原则,贯彻落实《加快建设制造强省行动方案》《江苏省“1650”产业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等文件要求,参考借鉴国家创新指数、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等方法,在多次征求省有关部门、行业专家以及设区市意见基础上,建立地区制造业创新指数评价体系。共设一级指标4个、二级指标11个。
根据指标评价得分,江苏省地区制造业创新指数得分为77.33,全省各设区市可分为三个梯队,第一梯队:南京(89.38)、苏州(86.04)、无锡(81.88)、常州(81.85)、扬州(80.65)、南通(80.62);第二梯队:泰州(77.39)、镇江(76.43)、盐城(74.06)、连云港(71.58)、徐州(70.25);第三梯队:淮安(67.66)、宿迁(67.56)。
(一)创新基础维度指数,全省得分为15.03,设区市前五名是南京(17.60)、苏州(17.43)、无锡(16.54)、常州(16.39)、镇江(15.55)。
其中,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全省得分为4.86,设区市前五名是常州(6.00)、苏州(5.90)、无锡(5.87)、镇江(5.57)、南通(5.35);
省级以上研发机构数量占规上工业企业数量比重,全省得分为5.88,设区市前五名是南京(8.00)、苏州(6.97)、扬州(6.56)、无锡(6.15)、镇江(6.03);
国家级高新区营业收入占规上工业营业收入比重,全省为4.29,设区市前五名是南京(6.00)、常州(4.82)、苏州(4.56)、无锡(4.52)、徐州(4.41)。
(二)创新主体维度评价指数,全省得分为23.47,设区市前五名是南京(26.80)、苏州(26.12)、无锡(25.18)、扬州(24.81)、南通(24.57)。
其中,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全省得分为6.41,设区市前五名是连云港(8.00)、扬州(7.82)、南通(7.25)、徐州(6.86)、泰州(6.56);
规上工业企业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全省得分为6.61,设区市前五名是南京(8.00)、无锡(7.41)、常州(7.41)、扬州(7.27)、南通(7.25);
优质企业数量占比,全省得分为10.45,设区市前五名是南京(14.00)、苏州(13.22)、无锡(11.77)、常州(11.02)、镇江(10.18)。
(三)创新产出维度评价指数,全省得分为24.55,设区市前五名是苏州(27.71)、南通(27.46)、常州(27.35)、盐城(26.66)、无锡(26.14)。
其中,每十亿元工业增加值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全省得分为9.77,设区市前五名是苏州(12.00)、泰州(11.42)、南京(10.98)、常州(10.85)、盐城(10.46);
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全省得分为7.95,设区市前五名是南通(10.00)、扬州(9.42)、常州(8.61)、盐城(8.50)、宿迁(8.50);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全省得分为6.84,设区市前五名是南京(8.00)、常州(7.89)、盐城(7.70)、镇江(7.61)、扬州(7.47)。
(四)创新环境维度指数,全省得分为14.29,设区市前五名是南京(20.00)、苏州(14.78)、扬州(14.63)、泰州(14.32)、淮安(14.31)。
其中,高层次产业科创人才拥有量占规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数量比重,全省得分为5.40,设区市前五名是南京(8.00)、连云港(5.95)、徐州(5.59)、扬州(5.38)、镇江(5.38);
技术合同成交额占GDP比重,全省得分为8.89,设区市前五名是南京(12.00)、苏州(9.98)、泰州(9.42)、扬州(9.25)、淮安(9.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