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阳科技创立于上世纪90年代,从年销售仅一两千万元的乡镇小化工厂起步,发展成为大型化工产业集团。去年,集团产品销售206亿元,利润逾10亿元,名列“2018中国石油和化工民营企业百强”第26位。
回顾20年来的成长路径,新阳科技集团董事长张文俊表示,作为一家基础化工企业,新阳的发展得益于一直坚持的循环经济理念,通过产业链建设、规模化扩张和集约化生产,从而实现了可持续发展。
“吃干榨尽”的循环经济
在龙江北路西侧,一座大型化工装置正在热火朝天地建设,钢架结构已然参差竖起,中间最高处足有10层楼高。项目负责人、新阳科技集团高级经理许强介绍,这是集团新上马的丁烷法顺酐项目,总投资6.8亿元,今年11月就能投产,每年将为集团新增顺酐产能6万吨,销售10亿元。许强说,这个项目是集团循环经济又一战略布局。
在新阳科技总部办公楼,董事会秘书陈新中在电脑屏幕前,向记者演示了一张新阳的循环经济动态图。他说,新阳的循环经济,就是排放物再利用,通过作为新项目生产原料或能源,从而把化工原料“吃干榨尽”,尽量减少排放。指着窗外不远处的丁烷法顺酐项目工地,陈新中介绍,这个项目投产后每年能产生17万吨高压蒸汽,已经设计为集团苯乙烯、树脂项目生产用热,也可通过集团旗下的长江热能管网,输送给园区内其他企业使用。这样的循环利用,10年前就开始了。
长江热能原是武进计委三电办投资企业,专门从事热能和发电。2008年,集团出资5000万元收购,2016年投资3亿元改扩建后,可年产蒸汽300多万吨,加上集团产生的蒸汽,开发区西区企业用蒸汽都是新阳供应的。陈新中说,收购长江热能是集团布局循环经济的开始,此前集团多余的蒸汽只能白白排掉。
他给记者算了笔账,丁烷法顺酐项目投产后,集团蒸汽循环接近300万吨,相当于长江热能现有产能,每年可节约6亿元的能源消耗,相当于减标煤33万吨。正因此,该项目被国家发改委列入资源节约循环利用重点工程,获2017年首批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扶持。
除此,新阳实现循环利用的还有氢气。集团生产苯乙烯产品的尾气,富含大量氢气。集团现有3套苯乙烯生产设备,每小时可产生2万标准立方米的氢气,纯度为93%,原来只单纯作为燃料使用。
现在,集团根据市场需求,在其中一套苯乙烯生产设备上,配套建设了高纯度氢气生产装置,将氢气提纯到99.99%以上的高纯度氢气,一部分自用,作为粗苯加氢装置的生产原料,一部分销售给园区其他企业。
环环相扣的循环产业链
“环环相扣的循环产业链,也是新阳科技制胜的法宝。”陈新中向记者演示了一张集团产业链建设图。指着不饱和聚酯树脂图标,陈新中说,最初新阳就是从生产该产品起家的。不饱和聚酯树脂可以在室温下固化,常压下成型,用途广泛,特别适合大型和现场制造玻璃钢制品。不饱和聚酯树脂价格较低,上游原料对生产影响较大。为降低成本,稳定供应,新阳便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先后上马了顺酐、苯酐、苯乙烯和粗苯加氢等项目。近两年还在顺酐下游,布局了富马酸、天门冬氨酸、L-丙氨酸等项目,最终形成了以苯为龙头的产业链。
在上游,新阳通过粗苯加氢,生产纯苯,将纯苯用于生产苯乙烯、顺酐、苯酐等产品;而苯乙烯、顺酐和苯酐又是生产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原料;富马酸作为顺酐的另一个分枝,以顺酐为生产原料,本身又用于生产天门冬氨酸,天门冬氨酸又是L-丙氨酸的原料。
在这条产业链上,新阳的主打产品均已规模化,其中不饱和聚酯树脂年产43.5万吨,产销在国内同行中遥遥领先;苯乙烯年产80万吨,也是国内民营企业最大的;苯酐年产10万吨,顺酐及富马酸年产15万吨,粗苯加氢年产25万吨,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在集团走向规模化过程中,循环产业链能层层降低原料成本,从而更好地实现集约化生产,这也是集团在市场竞争中,一直保持领先的重要原因。”陈新中说,“因为具备成本优势,可能有时别人亏损的时候,我们的盈利还不错。”
好戏刚刚开头
陈新中告诉记者,新阳的循环经济,可以说好戏刚刚开了个头。比如氢能,是国家重点扶持发展的清洁能源,当前很热,前景也很大,但受下游市场制约,新阳的氢气产能并未完全释放,今后氢能利用技术一旦突破,市场需求必然呈现爆发式增长。届时,新阳将及时上马新装置,扩大高纯氢制造和供应能力。
目前,集团正在扩大不饱和聚酯树脂产能,在天津南港和福建漳州的新建项目,设计年产能分别有18万吨和25万吨,相当于集团现有产能规模。两个项目的一期,分别在今年年底和明年年中就能投产,将新增产能24万吨,新增销售约24亿元。
按照集团战略,后续发展主要围绕产业链补链、延链、强链展开。比如,几年前,集团自建了催化剂厂,用于苯酐、顺酐生产所需,降低了成本。像在建的丁烷法顺酐项目,由于催化剂内供,实现了进口替代。“仅此一项,就可节约成本几千万元。”陈新中说。
|